欢迎进入上海捷沪仪器仪表有限公司!
技术文章
首页 > 技术文章 > 弯折机的使用步骤

弯折机的使用步骤

 更新时间:2025-10-21 点击量:8
 弯折机(又称折弯机)是用于金属板材弯曲成型的设备,广泛应用于钣金加工、机械制造、建筑装饰等领域。正确使用弯折机不仅能提高加工效率,还能确保操作安全和成品质量。以下是弯折机的详细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:

一、操作前准备

  1. 设备检查
    • 外观检查:检查弯折机机身、滑块、工作台等部件是否有裂纹、变形或松动,确保结构完整。
    • 润滑系统:检查润滑油位是否充足,油路是否畅通,定期添加或更换润滑油(如N46号液压油)。
    • 液压系统:启动设备后,观察液压泵、油缸、阀门等部件是否有泄漏、异响或压力不稳定现象,压力表读数需符合设备要求(如10-30MPa)。
    • 电气系统:检查电源线、控制按钮、限位开关等是否完好,接地线是否可靠连接。
  2. 模具安装与调试
    • 模具选择:根据板材厚度、材质和弯曲角度选择合适的上模(V型、U型等)和下模(V型槽、平模等),确保模具硬度(如HRC50-55)和尺寸匹配。
    • 安装步骤
      • 关闭电源,用专用工具将上模固定在滑块上,下模安装在工作台T型槽内,拧紧螺栓并检查垂直度(偏差≤0.1mm/m)。
      • 调整模具间隙:间隙应为板材厚度的1.1-1.2倍(如3mm厚板材,间隙3.3-3.6mm),避免过小导致压痕或过大导致回弹。
    • 试运行:空载运行滑块上下行程2-3次,检查模具运行是否平稳,无卡滞或异响。
  3. 板材准备
    • 尺寸测量:用卷尺或卡尺测量板材长度、宽度和厚度,确保符合加工要求(如长度偏差≤±1mm)。
    • 表面处理:清除板材表面油污、锈蚀或氧化层,防止影响弯曲质量。
    • 标记定位:用记号笔或样板在板材上标出弯曲线,确保位置准确(偏差≤±0.5mm)。

二、操作步骤

  1. 参数设置
    • 弯曲角度:通过数控系统或机械限位装置设置目标角度(如90°),误差需控制在±1°以内。
    • 下压速度:根据板材材质调整滑块下压速度(如软钢0.5-1m/min,不锈钢0.3-0.8m/min),避免速度过快导致裂纹。
    • 保压时间:设置滑块到达下死点后的保压时间(如2-5秒),确保板材充分变形。
  2. 板材定位
    • 后挡料调整:通过手动或电动方式调整后挡料位置,使其与板材弯曲边对齐(偏差≤±0.2mm)。
    • 侧挡料定位:若需多道弯曲,调整侧挡料确保每次弯曲位置一致。
    • 板材固定:用夹具或磁性吸盘将板材固定在工作台上,防止滑动。
  3. 弯曲操作
    • 单次弯曲
      • 启动设备,滑块缓慢下压至接触板材,观察弯曲过程是否平稳。
      • 到达设定角度后,滑块自动保压并回程,取出板材检查角度和表面质量。
    • 多道弯曲
      • 完成第一道弯曲后,松开夹具,调整板材位置进行下一道弯曲。
      • 注意每道弯曲的累积误差,及时修正后挡料位置。
  4. 质量检查
    • 角度测量:用角度尺或万能角度仪测量实际弯曲角度,与设定值对比。
    • 表面检查:观察弯曲部位是否有裂纹、压痕或褶皱,必要时进行修磨或返工。
    • 尺寸复核:测量弯曲后板材的整体尺寸,确保符合图纸要求。

三、操作后维护

  1. 设备清洁
    • 用压缩空气吹扫工作台、模具和滑块表面的金属碎屑,防止划伤或卡滞。
    • 用软布擦拭设备外壳,避免使用腐蚀性清洁剂。
  2. 模具保养
    • 拆卸模具后,用油石或砂纸打磨工作面,去除毛刺和锈蚀。
    • 涂抹防锈油后存放于专用模具架,避免碰撞变形。
  3. 液压系统维护
    • 定期更换液压油滤芯(每500小时或6个月),防止杂质进入系统。
    • 检查油缸密封圈是否老化,必要时更换。
  4. 电气系统检查
    • 清理控制箱内灰尘,检查接线端子是否松动。
    • 备份数控系统程序,防止数据丢失。

四、安全注意事项

  1. 个人防护
    • 操作时必须佩戴安全帽、防护眼镜、防砸鞋和手套,长发需盘入帽内。
    • 禁止佩戴松散衣物或首饰,防止卷入设备。
  2. 操作规范
    • 严禁在滑块运行过程中伸手调整板材或模具。
    • 修改参数或调试设备时,必须停机并切断电源。
    • 多人协作时,需明确指挥信号,避免误操作。
  3. 应急处理
    • 若设备发出异常噪音、振动或漏油,立即停机并报告维修人员。
    • 发生夹手或触电事故时,立即按下急停按钮,切断电源并进行急救。

五、常见问题处理

  1. 弯曲角度偏差
    • 原因:模具间隙过大、后挡料定位不准、材料回弹。
    • 解决方案:调整模具间隙、修正后挡料位置、增加保压时间或预压量。
  2. 板材表面压痕
    • 原因:模具硬度不足、润滑不良、下压速度过快。
    • 解决方案:更换硬质合金模具、涂抹润滑油、降低下压速度。
  3. 滑块运行卡滞
    • 原因:导轨润滑不足、液压系统压力不足、机械部件磨损。
    • 解决方案:补充润滑油、调整液压压力、更换磨损部件。

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4667号